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墨飘香 > 详细内容
漫谈史、志、谱的特色--王树蕲
发布时间:2011/9/14  阅读次数:6712  字体大小: 【】 【】【
漫谈史、志、谱的特色                                                                          王树蕲
  
            人们常说,国史、方志、家谱,是历史的三大支柱。它们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是有一定区别的。那么它们各自的特色有哪些呢?  
            1、国史    是个大概念。专门记载国家历史的,一般称为正史。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为正史,“正史”从此就专门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也就是说未经皇帝批准的史书,是不得列入正史的。而“二十四史”之外还有《清史稿》,加起来有25种之多,它们是《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和《清史稿》。“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不包括《清史稿》),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史书的体裁还有编年体,如《竹书纪年》、《资治通鉴》等;有纪事本末体,如《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有别史,如《东观汉记》、《建康实录》等;有杂史,如《战国策》、《贞观政要》等等。这些史书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史书在记述的史事之后,编纂者是要加上史论的。也就是编纂者要以自己的观点对其中历史事件加以评论。如《史记》的每一卷之后都有“太史公曰”之类即是。国史也好,正史也罢,这些史籍中的史料大都来源于方志内容,它们与地方志是密切相联系的。现在的历史学家,将我国的历史分段为: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统称为古代史,1840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称为近代史,1919年到1949年称为现代史,1949年以后到现在,统称为当代史。也有将1919年到现在,统称为现代史的。解放以后出版了各种版本的史书,如《中国通史》、《中国历史纲要》、《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等;还出版了以研究专题形式的史书,如《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陶瓷史》、《中国服饰史》等。  
            2、方志  是记载一个地方的历史,也称地方志。古代的地方志称为地志、地记、图经等。是记载一个特定区域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也有记载一个乡镇历史的乡土志,还有记载一个部门历史的专业志等等。1941年8月1日,当时的中共中央下发了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文件,其中明确规定“要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可见执政者研究地方志历来都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方志也有国家编纂的,如《大元大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等;也有地方联合编纂的,如《湖广通志》、《江南通志》等;也有地方自己编纂的《湖北通志》、《黄州府志》、《武昌县志》、《蕲州志》等。  
            地方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地方志在编纂的过程中,只注重记事、记人,也就是编纂者“秉笔直书”而不加以评论,他们不能带有自己的观点对史事加以评述,只能是“述而不作”,或者叫做“述而不论”。但实际上编纂者在录入史事时,其实本身就带有自己的观点在其中了。方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能补充、或填补国史未能记载的有关内容。古代旧方志还有一个特点,是编纂者在编纂方志时,采集了许多家谱中的有关信息,以充实方志内容。方志的内容也有为上级方志或国史提供史料参考的,也有本地各姓氏在编纂宗谱时采录地方志内容的。  
            地方志书的编纂有多种体裁,常用的体裁有志、传、述、记、图、表、录、索引等。有的志书使用章节体,有的志书使用的是纲目体,章节体与纲目体各有特色。古人云:“治天下,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方志与国史一起被称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朱佳木曾说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存下来的旧方志有8000余种,十万余卷,约占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是中化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有不少地方志流出国外。目前,日本藏有中国旧方志4000余种,欧美许多国家图书馆也藏有不少中国旧方志。1942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就藏有中国方志达2939种,其中200余种是罕见的版本。解放以后的60年来,国内所出版的地方志更多,质量更高。如《湖北省志》、《中国共产党湖北志》、《武汉市志》、《黄冈市志》、《蕲春县志》等。各地出版的部门志则更多。  
            3、家谱  是记载一个家族兴衰繁衍史事的历史,也称宗谱。也有记载一个大姓历史的谱书,或叫《族谱》、或叫《家乘》、或叫《通谱》,或叫《世谱》、或叫《总谱》、或叫《大成谱》等。还有记述某一分支的家谱,如分谱、房谱、支谱等。“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盛世修谱”,目前,各姓氏所修家谱,举不胜举。天下王姓存世最早的宗谱是《琅邪临沂王氏谱》,这套谱是宋代翰林学士汪藻所撰并流传下来的,至今有上千年了。现在我们见到的各种《王氏宗谱》,绝大多数都是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例如清代浙江王庸敬父子编纂的《太原王氏通谱》、《琅邪王氏通谱》、《三槐王氏通谱》等就非常有影响。家谱也有一个特点,就是详细记录某一个支系从始迁祖到现在的所有世系、人丁、生殁嫁娶等情况。家谱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能补充、填补地方志未能记载或未能详细记载的地方史事。在古代的地方志中,许多史料就是来源于家谱,而家谱史料也有来源于地方志的,它们都有互补的作用。  
            历史上,王姓最早的一部家谱修撰于何时?是官修还是私修?至今没有定论。王姓人物中,有不少是研究家谱的专家。他们不少人是天下公认的谱学行家。如南朝的王弘对《姓氏簿状》素有研究,他当朝理事期间,可以“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王僧绰任吏部侍郎,在谱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长子王俭,在精通谱学的基础上,对世代的《百家谱》修改编成《百家集谱》十卷,谱学修养超过了他的先祖。王僧孺,梁武帝时任天下家谱总纂官,奉诏改定《百家谱》,相继编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成为以前各代家谱的集大成者。可惜他们的著作久佚失传。家谱自宋代以来,有欧体和苏体之分,也有欧苏兼采的。现在又有数字化家谱、有音像家谱、有网络家谱等。家谱园地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笔者所在的湖北蕲春,现有王姓27支,他们各自修有自己的宗谱。他们是檀林镇的王杨户,大同镇的王受户、王友直户,张塝镇的王富户,青石镇的王安信户、王九畴户,向桥乡的王裕户、王国裕户、王九皋户,狮子镇的王福祖户,刘河镇的王受什户、王仁震户,株林镇的王润堂户、王玠户、王廷震户,横车的王拱户、王德震户,彭思镇的王桂英户,管窑镇的王澥户、王友智户,漕河镇的王文友户、王伏七户、王珪户,蕲州镇的王忠户、王宣户、王福户,赤东镇的王受一户等。还有些小支分布在全蕲春县的周边和其他地区未计算在内。        
            上海是收藏中国家谱最多的地区,共有18000余种,其次是台湾和北京,分别为10234种和8102种。上海图书馆从2000年开始编纂《中国家谱总目》,到2009年7月14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1230万字、共10册,共计收录了中国家谱52401种、计608个姓氏,是迄今为止收录中国家谱最多、著录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专题性联合目录,较完整地揭示了海内外各地区收藏的中国56个民族姓氏家谱的基本情况和存世的中国家谱姓氏状况。在长达九年的编纂过程中,得到海内外614家中国家谱收藏单位、数以千计的私人家谱收藏者的大力支持,《中国家谱总目》不仅著录了家谱的谱名、责任者、版本年代、册数等,而且还撰写了该家族的始祖、始迁祖、迁徙路线、历代名人等项内容。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说,“家谱中保存了大量的人物、经济、移民、文化、民俗、教育、人口等资料,对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民俗学、人口学、遗传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均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中国家谱总目》是全世界公藏和私藏的中国家谱,是千余名《中国家谱总目》编纂人员和五千余家谱私人收藏者积极参与、共同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果。《中国家谱总目》是2000年6月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上确立的顼目,于2001年5月被审定批准为“十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顶目。  
            《中国家谱总目》由上海图书馆编(王鹤鸣主编),其中收录王姓家谱2512种,占总家谱的4.79%;按照省市排序分布:全国4种、北京5种、天津2种、河北21种、山西24种、辽宁37种、吉林1种、黑龙江2种、上海23种、江苏225种、浙江822种、安徽168种、福建183种、江西137种、山东97种、河南90种、湖北51种、湖南267种、广东34种、广西9种、海南2种、重庆12种、四川38种、贵州2种、云南9种、陕西22种、甘肃5种、青海2种、香港1种、台湾203种、未署省市又非全国的14种。西南地区1949年后修的族谱有27种,其中重庆9种、四川11种、贵州1种、云南6种。  
            据笔者了解,中国民间还有许许多多姓氏的家谱没有进入这次编纂的《中国家谱总目》之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许多的藏谱人,当时并不知道国家正在编纂这部家谱巨著的有关信息。或知道这个信息,也不知道如何与上海图书馆联系。所以错过了这次入编的机会。例如湖北蕲春县的365个姓氏中,没有哪一家的宗谱进入《中国家谱总目》之中。仅蕲春的王姓就有27支,他们修有各自的宗谱,这些王氏宗谱都没有进入《中国家谱总目》之中。  
            从以上分析来看,国史、方志、家谱,它们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区别,它们各具特色。国史和方志,有资政、存史、鉴往知来的作用,家谱则有睦亲联祖的作用,其中记载的家族奋斗史,也有启迪、教育后人的作用。可见它们三者都是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互为补充的文字载体。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京ICP备05006284号  管理员登陆
  
 微信:Jcwswzw  邮箱:303765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