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谱牒知识 > 详细内容
中国家谱体例概说(六)王鹤鸣
发布时间:2012/2/5  阅读次数:8649  字体大小: 【】 【】【
十四、祠堂  
       祠堂,在家谱中尚有宗庙、宗祠、家庙、宗堂、享堂、神坛、祠宇等名称,是朝拜祖先、家族议事的场所,在家族中居于非常神圣的地位。祠堂也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  
家谱中的祠堂内容由图、文两部分组成,图主文辅,文字注释祠堂图画。
       祠堂图大多为建筑式样、框架结构图案,也有的称祠堂山水图,不仅将祠堂图样,而且将祠堂周围的住房、山水形貌也勾画在图内,使人对整个祠堂全貌一目了然。有的祠堂图还将祠堂祭器、祖先牌位次序勾画在图内。就祠堂所辖范围来说,多为一家族的祠堂,有家族总祠图,有支祠图。通谱、统谱中的祠堂图,则是涵盖全省乃至跨几个省区的一个大家族的合祠图、统祠图。
祠       堂图前或图后,一般都有释文,对祠堂建筑、祠堂宗旨、祠堂管理等予以说明。大体有以下内容:  
一、简介祠堂位置、建筑。  
       如《(浙江嘉善)香湖丁氏家乘》(乾隆三年)"丁公祠"后释文:"丁公祠一所,在南号圩之南汀,去住宅东南仅一里许。向南厅犹五三公所建,后德昭公、德威公以父荐举海鹤公孝义起家,奉主于中厅,专祀之。而邑侯夙感海鹤公好义,又嘉诸子之孝,因赐邑丁公祠匾云。"又如《(湖南湘潭)中湘宾氏五修族谱》(民国37年)《重修祠堂记》,揭示原祠堂因历年既久,岌岌欲坠,乃于嘉庆"五年春,遂倡捐资,鸠工营葺,自携饮食,朝夕督课,其基赴则较前稍上数步,其经制则经十四丈,横八丈,中为正寝,奉始祖考妣神主居之;中之左偏,奉累代昭祖考妣神主居之;中之右偏,奉累代穆祖考妣神主居之。前为回廊、为疏楼。推祀祖之意,以祀神,则前之左为文昌帝君祠,前之右为关圣大帝祠。推祖宗之意,以联系姓之欢,则于后建倒厅一,横厅二,以为燕集之处"。将整个祠堂祖先牌位及各厅室位置作了全面介绍。二、论述设立祠堂以及祠堂著于谱的重要性。  
       在祠堂图的释文中,对家族建立祠堂的重要性均有所论述。有的将修建祠堂作为达到"尊祖、敬宗、收族"的重要手段:"《礼》有云,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夫敬宗,莫严于祭祀;收族,莫切于祠宇。祠宇备祭祀,昭则子姓之欢,心既合,即一本之情谊愈敦也。"(《(湖南)醴陵花桥匡氏房谱》)有的将修建祠堂提高到"明礼法,正伦常"的高度:"祖庙,所以本仁也。本仁孝之思,建立家庙,族之人于以序昭穆,辨尊卑,明礼法,正伦常。法甚良,义甚深,而意义甚远也。"(《(湖南湘潭)龙氏五修族谱》)
       在祠堂图的释文中,不少家谱还论述了必须将祠堂著于谱、图其式、加以说的重要性。如《(浙江淳安)(安徽绩溪)姜氏孝子大民公派宗谱》:"祠堂必具图于家谱者,以去祖逾远,历世云遥,恐后子孙侵,缭以周垣之地,据东西遗柜之房,故书一图,尤分注详细,以见开基时缔造艰难,犹必仿古制之家庙,以遗后后之人,可弗想其隐,念稽诸旧制,因其所已创,求其所必至成,其所未备,而益经理祠事,以光昭祀典也乎。"《(江西万载)昌田钟氏福房支谱》认为:"祠堂有图,而复加说者,何也?盖图只能表现形势大略,凡龙从何来,砂从何转,溪水之源流从何开,阖俱缺然不详,至祠堂之来历,与时势之变迁,更非图可得以形容者也。"从这几段引文可知,各家族在编纂家谱时,必将本族祠堂著于谱,图其式,并加以说者,其目的就是使后世子孙一览斯图,知悉祠堂之来历,时势之变迁,以见开基时缔造艰难,咸念先辈经营之苦,创造之劳,从而对祠堂时加修葺,时加整饰,使祠堂得以不朽,光昭祀典。  
三、祠堂的布局。  
       明清时期,民间祠堂大都根据朱熹《家礼祠堂》的设计来进行布局。祠堂大殿正中设一正龛,左右两边相对各设一配龛。所谓"龛",本是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祖先的神主牌位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简化成一种特制的巨大的长方形木桌,将神主放在桌上。所谓神主,就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红底黄字,上面写着某某祖先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氏姓,子、孙、曾孙名字,每一对祖先(夫妇)一块。正龛放的神主是本家族始祖,左右两边按左昭右穆次序,摆放家族现在的最长辈算起的祢、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超过四世的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而始祖是不迁的,永居正龛中间。这也就是明清时期民间理解的"百世不迁"和"五世则迁"。  
       这类独立于居室之外的祠堂,其中轴线上的一般布局为:大门-享堂-寝堂。享堂也称祭堂,是拜祭祖先神主、举行祭祀仪式及族众团聚之所;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主之所。一些名宦世家,在祠前还建有照壁或牌楼,雕梁画栋,煞是壮观。歙县棠樾鲍氏因孝悌而闻名乡里,其祠堂位于村口,在祠前道路上建有皇帝恩赐匾额的七座石牌坊及一座方亭,两旁配植桃花,其优美的环境和雄壮的气氛为民间所罕见。
四、祠堂的功能。  
       祠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祭祖。祠堂既然是祖先神灵聚居之地,自然也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场所。家谱祠堂礼仪中规定:每年春秋祭祀,全族聚集祠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时,一般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到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有的家族还规定,每逢朔望,都开祠设祭,祠堂活动比较频繁。
       除祭祖外,祠堂也是对族众进行封建礼法教育的场所。祠堂致祭之日,往往也是向族众宣讲家谱之时。许多家族在祭祀仪式开始之前,由族长或指派专人宣讲先贤语录,宣读家规家法,使族人了解家谱内容,按照封建礼法做事、做人。  
       在明清时代,家族中重大事宜,诸如续修家谱、修复祠堂、推选族长、购置坟山义田等,都由族长在祠堂组织族人讨论。遇到族人违反家法、族规时,祠堂又成为了家族法庭。族长在祠堂审理案件、审判族人时,一般由族中士绅陪审,允许族人旁听,借以教育族人。  
五、祠堂、祠墓的契约文献。  
       《(湖南)醴陵瓜畲阳氏五修族谱》(光绪十三年)在宗祠祠墓图后释文中,就保留有一份乾隆六年的"祠基屋宇契据",全文如下:
       立契卖屋宇基地店房屋基园土人李尚纯、子昭、东灿,同姓镜孚、梦熊,情因迁就,母子兄弟叔娌商议,自心情愿,将东城基业一大所,俱系砖瓦正屋,并横屋店房、马房,尽行扫数出售与人。尽问家族人等,俱称不受,挽中莫若尊,召到东城阳乾五、步高、舜邦、腾松、芳明等接买,当三面得受,时值价银四百三十两正,入手亲领,并未短少分厘,并无准折谋买逼勒等情。其基地......四至清白。其古木片瓦块石各项一并出售与阳管理,未留寸土,再有园土。照康熙五十九年支册科粮一斗七升四合,任阳推收过票。自卖之后,任阳拆旧添新修理,自便管业。其业未卖之先,并无重行典当,又无互混勾绞。如有不明,俱系出笔人理落,不干阳事。此系出自心甘情愿,永无异言,立此卖契,与阳子孙永远为照。  
       这份契据对阳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正是在买进的李氏屋宇基础上,阳氏修建了祠堂。这份契据也为我们了解清初湖南醴陵地区经济买卖交往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六、祠堂祭田以及经费来源。  
       祠堂活动,包括筹建祠堂、修复祠堂、祭祀祖先、日常祠堂管理等,都必须依赖一定的经济力量。朱熹在《家礼》中立祠堂之制的同时,提出"置祭田"的办法,作为维持家族活动的经济基础。如《(江苏镇江)润州邹氏宗谱》在宗祠图记中提到祭田:"祠外余地,共约三亩,均在四面围埂之内。又祠右埂外,太平庵前,田一亩二分。祠后右首埂外,山缺田半分。三处共四亩二分零。"《(湖南于乡)沩宁东城李氏族谱》祠堂图后记中亦提到祭田:"先是族中公置祭田于邑之三都双塘中,岁收租息供祀之外,赖以岁修。"  
       翻阅明清家谱中关于建祠堂置祭田的经费来源,有的是采取按丁醵金的方式,如《(江西万载)昌田钟氏福房支谱》:"为敬宗收族起见,按丁醵金,子母累积,始乾隆戊午,历戊寅,资渐巨,遂创左之丁会祠。迨同治丁卯,合族捐进木主,集腋成裘,复建右之牌位祠,此两祠并立之由来也。"又如《(湖南长沙)詹氏六修族谱》:"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族长老合族属谋于宗庭,复修祠宇,齐声踊跃......是役也,前后共费四千二百余金。款提三项,一按丁,一按粮,一按序,不及则以祭产赢余补助之。"有的采取自愿捐资的方式,如《(江苏镇江)润州周氏重修宗谱》:"嘉庆己卯,举春祀典,倡议建祠,族众踊跃。是日,万华与兄万育首捐银四百两,万华又以素愿益捐二百五十两,景捐银二百两,景从兄在楚,景以书致之,捐银二百两,以及各项另捐,载明簿内,约计千数百金。是年秋祀,俱照数输将。"正由于有了经费支撑,才保证祠堂日常活动正常运转。  
七、祠堂管理。  
       如何对祠堂加以管理,各家谱祠堂图后记中都有所论述。如《(江西万载)蓝氏重修族谱》(道光四年)论述祭祖必须遵行条规:"本族举行祭礼,执事斯文,务其恪供乃职,倘对越之际嬉笑自如,立不端庄,举止失次,何以成礼法、而妥先灵,而裕后昆。特立条规,开陈如左,先期饬知,以便遵行。苟有违玩,家法具在,照例示儆。"
       《(湖南长沙)塘谭氏续修合谱》(光绪二十六年)在"宗祠图"后专列"家庙规章"一节,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内容非常具体:
       1.族长经理合族之事,房长经营一房之事。择品谊素优、年高望重者一人为总管,总理祠中事务。  
       2.祠中租谷、银钱等项每岁于冬祭饮福后,族长、房长等逐一算明,登入总簿。  
       3.总理经管上下交接,应交者不要留恋,应接者不要推诿。  
       4.每年租谷只许总理经管,公同收放,不得私向佃户支取。  
       5.择异姓老成谨守者为看祠人,朝夕供奉香灯,内外洒扫洁净。
       6.祠中设文学奖、武学奖、新中文举奖等,所以助进取,而慰士志新进。
       由上述可见,明清时代的祠堂,已成为一个家族的中心,象征着一个家族的团结。通过祠堂祭祖和其他活动,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族众牢固地团结在一起,成为严密的家族组织。
  
上一篇: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五)王鹤鸣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京ICP备05006284号  管理员登陆
  
 微信:Jcwswzw  邮箱:303765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