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ICP备05006284号  管理员登陆 京ICP备05006284号  管理员登陆
 
 微信:Jcwswzw 邮箱:303765239@qq.com

王盛林论安庆籍人迁陕移民潮之迷
我主持新安瑯琊王氏望邑世芬堂第七、第八两届续修族谱时,翻阅谱发现,老谱中常有:“往陕、迁陕、居陕”等记载,而后每次续修却一直未往下续。1995年时,王贯川、王秀江、王绍丰、王汉中、王敬堂等老先生仍健在,我问他们是何情况?他们说:“漏掉几届了,可能与從释者一样,死后就无人过问吧!”但我一直难以释怀,常挂心中。事怕有心人,2004年冬,在安庆朋友家见到一份《江淮晨报》,载有该报驻安庆记者站长任祥斌的《操安庆口音的陕西人》一文,文中说:“军队开车到陕南,夜间抛锚,敲开农户门,所见所闻,全是安庆地区方音和习俗”。而且他们都说:“我们祖上自安庆迁来”。他们听到安庆方言特别高兴,热情招待!任记者接着写道:开车到陕西商州各县,当地口音与安庆方言都相同,访问得知,“他们的祖籍都在安庆各县”。任记者后与安庆电视台专题部主任汪启贵联系,同到怀宁黄墩调查;又写出《根在安庆的陕西人·你们好吗?》此文在叙述调查经过后,号召有识之士都参与该项调查。随后安庆电视二台不断收到调查材料,专门制做多期《安庆人迁陕之调》的影视节目,据说是农历年节前后播放的,可惜农村均未看到。
很幸运,在丙申年安庆诗词学会年会上,我巧遇坐到潜山县退休教师汪中新先生一起,据悉:他是《揭开250年安庆迁陕移民潮之迷》的主要参与者。我便迫不及待地问及此事,老先生热情地讲解并给了我一些调查资料。现根据此资料和两记者文章及历年所闻,试揭该事件之迷!
一、尘封缘由和抖落
汪先生借阅了韩、胡、程、徐、陈、葛、储、钱、周、张、朱、江、王等姓的“抗日”前的老谱,发现均有“迁陕、往陕、和居陕”的记载。而且时间基本集中在清·乾隆一朝。故猜测是政府行为。然而史书没有记载,说明是禁止往来,所以就尘封了。
汪中新先生父辈以上直系五代均参加历届《潜山平阳郡汪氏宗谱》的续修,留下的传闻颇多。据传他们家族曾去过陕西收族,当地宗亲用大柴篓装满鞭炮,抬到商南丹江北岸燃放,迎接老家去的族长和文总等人。可惜写来的谱稿途中被官府拦截未能带回。这有力地证明:陕西人记得根在安庆和是清政府有意尘封。
自任祥斌《操安庆口音的陕西人》和汪启贵《根在安庆的陕西人·你们好吗?》两文的发表,尘封基本抖落,关注者不断增加。汪全根忆起了他跑长途运输,本来练就一口流利普通话,但开车到陕西商州各县,发现当地口音与安庆地区方言一致,就改用家乡话交流,畅通无阻。又有油坝一返凉席的讲:“1986年他运一批竹席到陕南出卖,被当地派出所扣压。在争执中所长发现口音相同,认为是当地人,要他回村写证明。于是他就出示证件,经查证与所长姓氏、派行一致,认为是老家来人,于是乎东请西接,并帮他尽销其货。经相互介绍,当地人都说他们祖上是从安庆迁来的。这说明他们记得的传说,就象我们记得是鄱阳湖瓦屑坝迁来一样。不过有一点不同,他们是部分移民,还没有立祠分修,还在等着老家去人;而我们是整体搬迁,都立祠、修谱了。可能有人要问,他们为什么不来认祖归宗呢?我们想想,清朝有意尘封一百六十余年,推翻清政府后又内战不断,解放后又遇抗美援朝。而后又水、旱灾害频发,时间隔离越来越长,我们不也遗忘了吗?
北京物资学院离休教授汪中一先生,只身自费八千元前往陕南收族。秦岭山区交通不便,便由当地本族青年用摩托车带或步行爬山,历时48天深入调查了商州、汉阴、洛川地区的十六个县,记录了大量资料和联系方式,查得安庆迁陕有许多姓氏都有,少数已立祠分修,大多数还在等待老家去人回修。他汪姓就有几千人写了默稿回修。这些实事充分证明三点:一是安庆迁陕已受到广泛关注;二是安庆迁陕各姓都有;三是只要有识之士,有汪教授的敬祖亲宗精神和舍得钱财又卖力,迁陕被遗忘的宗亲,是有望认祖归宗的!
二、抽样调查,使人惊醒,安庆迁陕人员数量庞大。
调查组抽样调了,潜山县汪姓第五股,该股始迁陕的就63户,莫看谱载,“某人迁陕”字样,实际上有“儿子随父母同迁”的;有“三对夫妻同往”的;有“兄嫂带未成年弟妹”同迁的等等。汪氏家族该段男丁总数687丁,迁陕169丁,迁陕率为24.6%。查潜山《县志·人口》篇,迁出率基本相符,安庆六县一市,以潜山迁陕16.313乘以7,即安庆地区共迁陕14.191万人。可谓是庞大的,惊醒人们的数量吧?该段移民大多起自1700年后出生的壮年,止于1795年出生的婴儿。前后百年,三、四代迁陕。谱载一个往陕的,现已250余年,十二、三代了,可能发展到:几百人或逾。
如笔者时裔房,发展算比较慢的,现辈份都很大,时裔公是乾隆四年生,现发展到八百余人口,这是实事,不是推算的,若你们以安庆电视二台专题部组织的调查组得出的24.6%的比例,按你堂(房)现有人口乘以24.6%,就知道你遗忘了多少迁陕宗亲,所以决不能不醒!
三、《推丁入亩》,是迁陕的主因。
自明初以来,历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的坚固,针对当时国情的各种变化,往往有政府组织的强行移民。如“大槐树”集中的大迁徙,“两广填四川”等就是安庆人迁陕集中在乾隆年间,情因雍正年间大力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以前是“税收丁亩”,丁税即人头税,亩税即“耕地税”,两税同等征收,就使田多人少户(地主)越来越富,田少人多户负担加重,苦不堪言。康熙51年(1772年)下旨,“自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行“摊丁入亩”,就是将丁税、亩税合计,以县核算全部摊到田亩上。不交人头税,促进了人口大增长。但又出现了“人多地方税重,人少地方税赋轻”的税赋不均的状况,而南方税赋重,北方税赋轻,如陕西秦岭以北地薄人、无人区域无税;而税赋重的南方,加上平原、圩区经常遭灾,空有土地交税后几近破产,无地农民无处卖身。无法生存的农民纷纷外逃到无税地区去谋生,“开荒占地”、“迁居避徭”,成了贫民的求生之路。这些情况的出现,使朝廷也意识到,“摊丁入亩”在一个地区取得了“均贫富”的作用,但它又在各省之间拉大了贫富差距,必须采取“均人口”达到“均税赋”的目的。
乾隆盛世一百多年,对外闭关锁国,对内封建强权;决不放任自流,一边强行“摊丁入亩”,一边倡导移民,以“均人吕”、“扩土地”达到“均税赋”之目的。因此就有了移民潮之说,政府到处张贴榜文、告示,鼓励、引导农民到地多人少或无人区去;以“补贴路费”、“代款买耕牛、种籽、农具”和“免税几年”等优惠政策,又要求迁徙途中的沿途民众提供食宿、茶水等方便的种种措施;鼓励无地农民迁徙垦荒,也叫“均丁扩田”。成了乾隆一朝的长期政策。农民力量单薄,尤其是无地农民和因天灾人祸破产的农民,单独谋生风险大,现有政府组织和许多优惠政策,所以,无地、破产、无别业和走投无路的农民就形成了迁陕潮。“树挪死,人挪活”、“缸罐不动不热”、“不要在一棵树上等死”等谚语,可能出自哪时的宣传语。
政府行为隐情鑫。满清大量有组织、有计划长期移民,另一层用意就是对南方聚居总不放心,有意识地造成民族杂居,以便互相监督,又让汉族内部的大宗血亲剥离,分居两地遥远相望,只求平安,不原也不敢反满。主观目的是加强满清统治,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大团结。当时统治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然要大书特书载入史册。为什么志无记载?为什么去收族中途被拦截?这就充分证明是有意尘封,其政治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也充分证明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愚民政策,尽管他“金銮殿”上挂着“正大光明”的匾,但行使权力来一点都不“正大光明”!不象我们共产党实行的是亲民政策,一切都光明正大。新中国组织的迁移,目的都是为发展经济,如1959年组织的支边,建成了新疆大粮仓。近几年号召去西部大开发,又要创出西部美丽的一片新天地,都从来不限制互通往来。清朝迁陕是政治目的,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重视那一批无根的、我们遗忘的宗亲!
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所有外迁人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解放前外迁的或因灾年逃荒、或因大病、赌博破产、或是做生意遇妇招亲、或当壮丁随意落户的;总之,都是故地难以生存者,他们大多数开荒在深山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年代一久难以回来认宗。所以我们老家人无认花多少代价,都应当去寻宗收族。
解放后迁出的:一是开发湖荒;二是升学分配;三是招工提干;四是部队安置;五是近年来的一些大包工头、企业家、暴发户等人士进城。与解放前无法生存外迁相比截然不同,当今外迁都是些智商高、有权有势或富裕者。这些人有父母在还有个家,一旦父母故去就很少回家了。故乡的亲友都更应保持来往,对农村发展大有好处!“精英都进城,厚道留农村。保持常来往,城乡好平衡”。
总之,亲宗是敬祖之大孝,安庆迁陕,暂无力收族要记入《备忘录》,散迁出的应建立《外迁登记册》和《成功人士通信录》。才不辜负我们这代人的忠孝之心。
以上浅见不妥之处,望知情智士指正!
王盛林
2018年10月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新安琅琊后裔王艮学...
 
                
                新安琅琊后裔王艮学...
                
                 人文先祖尊黄帝  天...
 
                
                人文先祖尊黄帝  天...
                
                 三槐堂在海南/王嘉仁
 
                
                三槐堂在海南/王嘉仁
                
                 浅谈太原王氏系姓始...
 
                
                浅谈太原王氏系姓始...
                
                 关于海南王氏谱牒文...
 
                
                关于海南王氏谱牒文...
                
                 王子晋与嵩山道教的...
 
                
                王子晋与嵩山道教的...
                
                 黄冈团风王氏康王的...
 
                
                黄冈团风王氏康王的...
                
                 王嘉仁·三槐堂...
 
                
                王嘉仁·三槐堂...
                
                 由沙洋迁至当阳的一...
 
                
                由沙洋迁至当阳的一...
                
                 荆门王氏多璧公之裔...
 
                
                荆门王氏多璧公之裔...
                
                 王大良·当前的...
 
                
                王大良·当前的...
                
                 由沙洋迁至当阳的一...
 
                
                由沙洋迁至当阳的一...
                
                 五里团林两地王氏是...
 
                
                五里团林两地王氏是...
                
                 王三善--新安琅琊王...
 
                
                王三善--新安琅琊王...
                
                 王盛林论安庆籍人迁...
 
                
                王盛林论安庆籍人迁...
                
                 著名现代经济学家王...
 
                
                著名现代经济学家王...
                
                 王伯飞·太子晋...
 
                
                王伯飞·太子晋...
                
                 名人论家谱,我们为...
 
                
                名人论家谱,我们为...
                
                 找到三槐王氏勿庸置...
 
                
                找到三槐王氏勿庸置...
                
                 汉族的起源
 
                
                汉族的起源
                
                 陕西省旬阳县王氏支...
 
                
                陕西省旬阳县王氏支...
                
                 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
 
                
                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
                
                 伟人·名人 论...
 
                
                伟人·名人 论...
                
                 王姓琅琊、太原两望...
 
                
                王姓琅琊、太原两望...
                
                 习仲勋祖居地南阳邓...
 
                
                习仲勋祖居地南阳邓...
                
                 黄冈赤膊龙王氏(新...
 
                
                黄冈赤膊龙王氏(新...
                
                 中国王字头的行政乡...
 
                
                中国王字头的行政乡...
                
                 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
 
                
                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
                
                 三槐堂王巩有二十多...
 
                
                三槐堂王巩有二十多...
                
                 探究家谱中元代时期...
 
                
                探究家谱中元代时期...
                
                 湖北文促会第二次会...
 
                
                湖北文促会第二次会...
                
                 《中国姓氏大辞典》...
 
                
                《中国姓氏大辞典》...
                
                 上古八姓之姬姓
 
                
                上古八姓之姬姓
                
                 湖北郧阳龙头王氏家...
 
                
                湖北郧阳龙头王氏家...
                
                 大会论文· 琅...
 
                
                大会论文· 琅...
                
                 蒋介石生母王采玉家...
 
                
                蒋介石生母王采玉家...
                
                 论琅琊王与太原王出...
 
                
                论琅琊王与太原王出...
                
                 荆门王氏多璧公之裔...
 
                
                荆门王氏多璧公之裔...
                
                 从方言“王杨”不分...
 
                
                从方言“王杨”不分...
                
                 琅邪王氏为太原王氏...
 
                
                琅邪王氏为太原王氏...
                
                
			 京ICP备05006284号  管理员登陆
京ICP备05006284号  管理员登陆
  
 微信:Jcwswzw  邮箱:303765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