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研究考证 > 详细内容
关于海南王氏谱牒文化研究浅谈/王嘉仁
作者:王嘉仁  发布时间:2021/11/25  阅读次数:1982  字体大小: 【】 【】【

关于海南王氏谱牒文化研究浅谈

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海南王氏宗亲联谊总会顾问

海南省东方市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嘉仁

伟人毛泽东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海南王氏谱牒文化研究与整个中华王姓文化研究一样,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出现了寻根问祖、重修家谱,宏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热潮,同时也随之出现了姓氏研究的热潮。各地修谱委员会如雨后春笋,家谱研究与宗亲联谊组织也相继出现。许多同宗、以及非王姓的学术研究与热心人士,也都踊跃投入对中华王氏家谱,乃至中华王氏文化的研究。我们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海南王氏宗亲联谊总会,作为目前全省的王氏文化民间研究组织,自然致力于全省王氏家谱与王氏文化的研究。现将关于王氏文化与王氏谱牒的研究浅谈提出以下几点见闻:

第一、研究的宗旨。海南王氏文化研究自1989年开始筹建以来,特别是从2012年3月31日成立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以来,如今己有东方、海口、澄迈、临高、儋州、琼海、屯昌、定安、文昌等市县相继成立分支机构。目前未成立的正加紧筹备工作。我们的宗旨是重在研究与整理王氏世系传承,计划编著《海南王氏总谱》,并编绘出《海南省王氏世系总图》与各入琼始祖、入村始祖《王氏分支世系总图》。前几年我们主要是由下往上研究整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从现在开始将上下兼顾。因此,对海南王氏渊源的研究、及海南王氏谱牒文化研究已列入目前的重要议程来抓。

第二、重要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有待发掘的一部分,它蕴藏大量的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还有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及地方史的资料等等。同时修建家谱也是为了了解每个人的根,认识每个人姓氏的来龙去脉,并把它编成百科全书。我们中华文化既是:国之有史;族之有谱,水之有源而思;国之有史,是为兴衰治乱之依。族之有谱,是记载本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谱,是中国宗法血缘文化的产物;记载着该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荣衰、升沉的全过程,包含了诸如姓氏渊源、世系、演变、人口增减、支脉迁徙、宗族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变故,以及族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等。一部完整的家谱,应该说就是一部系统的家族生命史。是不可勿略的中国传统文化承传。我们  中华民族各姓氏,历来重视家谱文化。早在周代就有记载在“鼎”刻记的家谱。在唐代以前只是官方修编,宋代才开始民间修谱,在当代的和平盛世下,各地正在蓬勃开展的修谱活动,一条追踪家族生命轨迹的长流,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家谱学与姓氏学有着十分亲密而不可分割的关联,据史书记载,从汉朝开始研究,至南北朝时期,《王氏谱学》已自成系统,王僧孺等学者为谱学的远期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据《唐书艺文志》所载,王姓最早的完整家谱是唐代王方庆(大约是702年左右)撰写的《王氏家谱》十五卷、《家谱》二十卷,经五代十国大动乱,到宋代只剩下一卷,宋以后己杳无踪影。宋、明时代的王氏家谱,现在所能见到的非常稀少了,尤其是宋谱更少见了。明、清时代则是修谱旺盛时期,清代有我们王姓二部规模巨大、资料丰富的二套王氏家谱,这是我国各姓氏家谱中少见的。这就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王锺等编著的《三沙王氏全谱》,122册,八千多页;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王庸敬编撰的《王氏通谱》,82册,全谱有五千多页。这说明历代王姓族人都是很重视修谱文化的。吾族的文昌、琼海、登迈、临高等地也有明清修的谱书。据初步了解,琼海元未入琼始祖曰琪公的后裔,从明朝天启二年壬戌年(1622年)、清顺治戊戌年(1658年)开始修谱,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丁亥年(2007年),有记载修谱(重修)14次。是日前发现的一部完整的记载清楚的谱书。当然,琼山、文昌、澄迈、临高等市县,关于居正公的谱牒也可能有更早、更完整的,只是目前还未被收集罢了。

第三、人民的历史靠人民自己来写。家谱作为具有中国特色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因它数量庞大,保管分散,又联系到国人的每个人。所以,自宋朝开始就由民间自觉组织编修了。我国政府已十分重视家谱的收藏、保管与研究工作。由上海图书馆与各地图书馆负责收藏与保管工作。但是家谱的具体编修与整理,研究工作则只能依靠民间自己组织完成。目前在海南全省各市县都编辑了很多谱牒,这是不可多得的文献。有的主编人员说得好:“人民的历史靠人民写,自己家族的历史靠自己来写。”因此近年来农村的编修谱书,成了一门民间的热门话题。  目前,在我省政府机构的谱牒学专家也不多,也不能适应如此庞大的,家谱的整理与研究。因此,海南王氏世系的研究、整理和《海南王氏总谱》的编撰,需要在广大王姓宗亲积极参与下,由具有奉献精神、有一定的智慧、文化水平和组织能力的人士,通过民间组织的集体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主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史籍,与地方志资料,也要依靠各市县丰富的家谱资料,并虚心学习谱牒专家们编著的书籍或论文资料,虚心讨教与共同研讨,争取编辑出一套比较完美的谱牒来。

第四、在编辑《海南王氏总谱》中,原则上是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现在在广大农村,同姓人集居在一个村或多个村还是存在,但是流入城市的则是百家姓汇合了,也是五湖四海了。可是绝大多数城市人的根在农村,而且也有不少已漂洋过海到海外去了。目前,修谱在农村已较盛行,在城市也已为数不少。所以,王氏渊源研究和王氏文化研究,必然要走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当然也要海内外相结合,才能完整反映世系源流。

第五、在修谱过程中要重证据,多研讨并结合文化认同。王氏源流涉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但与地方志记载,都有一些断层与疑难问题,所以反映家族历史的姓氏源流,自然也会存在许多争议与疑难问题了。我们王氏世系源流同样存在着许多疑难问题。对此,我们希望大家深入调研,多找证据,用证据说话,杜绝主观臆断、任意虚构、凭空推理、盲目猜测之不良方法。并且我们还将充分利用本研究会的《通讯》、《刊物》与《海南王氏网》三个交流工具(或称平台)进行交流讨论。还将举办一些研讨会,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规则逐步澄清或留同存异,使《海南王氏总谱》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历史上所存在许多争议与疑难问题,仅靠我们民间组织是很难考证清楚的,有的政府机构也很难解决的。因此,对于比较久远的历史问题,我们在查阅国史、地方志资料的同时,我们主要并且也应采用文化认同的方法。族谱编辑原则上是:远祖主要重其历史名位即采用文化认同方法,对近祖主要是:重于血缘世系的考证登记。坚持“行吾所明,不行吾所不明”的修谱原则,必要时还得考虑宗法制度的应用。这样修出来的谱,才达到预期的价值。

第六、目前的重点工作,就是要全力以赴开展寻根活动和整理各支系的世系工作,理清血脉流程。原则上我们不介入对王氏渊源及源流等问题的争论。

根据广大宗亲近期来的反映都是要求“寻根问祖”,并非要作更深的学术研究,更非一定要弄清远古的历史渊源,而是首先想弄清,本支族人中、近、现代失去联系的近亲的联宗和沟通,而且多数人只有在,第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才会共同去关心相同的,更遥远的源流问题。王居正研究会、王氏宗亲联谊总会和海南王氏网的宗旨也是首先要为广大宗亲,寻根谒祖活动给于指导和方便,并要逐步加强研究与整理出各支世系图。所以,我们现阶段不能介入对王氏渊源问题学术研究的讨论,应该全力以赴开展寻根活动和整理各支系的世系工作。在世系整理时涉及对王氏渊源的陈述时,我们将引用我国丰富的史料、地方志、与多数谱牒中出现的资料为依据。尤其是唐以前的人物与世系,将以唐皇朝己经考证的史籍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为依据。唐以后的则以各朝史籍、地方志和多数谱牒的引证为依据。这样编辑出来的《海南王氏总谱》才能达到大家共同的愿望。编辑《海南王氏总谱》只要是认同,这一血脉的裔孙都是一家人,不论官民,贫富都在世系图(表)上占有一席之位,从这点上来说,不仅满足了广大宗亲认祖归宗的寻根欲望,而且客观地解开了宗亲们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之类的心结。同时也满足了宗亲们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心里需求。我们草根族人有缘来到人世间一趟,如同流星划过亱空,即使一辈子别的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但能在图表上记上几笔,甚至一个时间或代号,让后世子孙留个念想,我想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吧。

我们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只要能坚持长期协作,群策群力,必然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一部王氏宗亲较为完整的《海南王氏总谱》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王嘉仁撰

2021-7-28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京ICP备05006284号  管理员登陆
  
 微信:Jcwswzw  邮箱:303765239@qq.com